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

来源:中政发展观察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4 15:19   

9月2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实践与未来”这一核心主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

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阿根廷、埃及、奥地利、巴基斯坦、德国、俄罗斯、古巴、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尼日利亚、日本、斯里兰卡、坦桑尼亚、委内瑞拉、英国等18个国家的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各方围绕如何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创新、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2)

大会合照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致开幕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户思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小琪,美国圣彼得大学校长休伯特·贝尼特斯作主题演讲。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主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3)

杨懿副校长致开幕词

杨懿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多样性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中国在非遗数字化等方面探索成效显著,中国传媒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大力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希望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同时,加强以教育和青年为交流主体的文化交流,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多样性,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开启建设世界文明百花园的新征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4)

户思社委员作主题演讲

户思社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实践与文化治理经验》为题发言。他表示,中华文化兼具多样性与同一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多样性相统一,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正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同时介绍了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实践与未来方向。中国将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结合,借全球文明倡议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非遗保护、立法、双语教育、数字化等实践落实公约,推动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未来,需要构建跨文明对话治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提升效能,完善公约的实施路径,将文化多样性保护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评估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5)

邱小琪副会长作主题演讲

邱小琪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当下保护发展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核心,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是中国贡献的智慧。文明因多样而迷人,各国家的民族文化无高低优劣,都是人类精神财富。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化下“信息茧房”、全球化中文化交流不平等、局部冲突等给文化多样性保护带来困难,而全球文明倡议的引领作用凸显,可以有效助力全球文化治理。各国当携手共进,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6)

休伯特•贝尼特斯校长作主题演讲

休伯特•贝尼特斯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高等教育要助力可持续发展、应对技术与分歧挑战,以对话替代分裂、培养文化使者,肯定中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的价值,指出文化不仅仅是文化、身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并提议与我校进一步开展学术文化合作。每个民族的故事都值得被尊重、聆听与珍视,我们应当让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并行,扩大多元文化声音,共建包容的多元世界。

开幕式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埃及阿联酋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人类命运共同体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白鑫,国际战略与关系学院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让-克里斯托夫•巴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院教授、SSCI期刊《非洲媒体研究杂志》创始人兼主编、人类命运共同体英国研究中心主任温斯顿•马诺,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墨西哥研究中心主任阿尼巴•卡洛斯•索特雷,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作主旨发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7)

张艳秋副院长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主持了主旨发言环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8)

陈亿文所长作主旨发言

陈亿文聚焦“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指出当下最大的挑战是快速变化的世界,尤其是技术发展对传统文化实践的影响。他用实际案例说明失去功能且与现代价值观相悖的传统会自然消亡,数字时代传统文化需通过重新定义功能、灵活解释意义、确保文化适宜性来寻找新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9)

哈立德主任作主旨发言

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以《通过保护历史、促进创新,在共同未来中重新思考文化》为题发言。他指出,保护历史与促进创新是全球和谐的双重推动者,强调习近平主席对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国际合作的重视,建议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存史、结合传统与现代促创新、加强国际共建全球文化网络,实现不同文化和谐共存。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0)

白鑫主任作主旨发言

白鑫致力于搭建中阿沟通桥梁,强调文化多样性应从尊重语言与文化开始,反对单一语言主导。他指出,当前世界面临文化同质化挑战,全球化与西方知识系统正侵蚀非西方表达空间,认可南南合作的特殊意义,主张建立非地区性文化合作机制,推动平等对话,并提出五项行动建议,呼吁选择多元共存的世界,倾听被忽视的声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1)

让-克里斯托夫•巴斯主任作主旨发言

让-克里斯托夫•巴斯强调文化多样性是发展与思想丰富的源泉,倡导求同存异、尊重分歧与积极沟通。他对习近平主席2014年关于珍视多样性和谐的讲话表示赞赏,并指出当前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挑战,需复兴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新协作模式,保护文化多样性并和谐共存,呼吁抓紧时间展开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2)

温斯顿•马诺教授作主旨发言

温斯顿·马诺结合非洲视角与中国理念,围绕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分享。他提及非洲重视与中国的互动,指出中非哲学理念契合,肯定了中国的扶贫成就,赞成习近平主席关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平等互学的主张,认为中非需加强对话与合力。呼吁非洲发出自身声音,与各国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3)

阿尼巴•卡洛斯•索特雷主任(右)作主旨发言,司芙兰(左)翻译

阿尼巴•卡洛斯•索特雷提到习近平主席相关倡议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称中墨及拉美民间都倡导文化融合、非遗传承与人文交流。他强调各国虽有独特发展历程与差异,但可通过文化对话促进平等,指出合作共赢是未来基石,提议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学术对话与媒体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4)

李怀亮院长作主旨发言

李怀亮结合现场发言分享感想,提出会议室里各国和谐共处的场景,正是世界应有的模样,这也是庆祝《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发表20周年的最大意义。他强调,当前世界最大的矛盾就是中国的崛起和中国不被理解认可之间的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国家发展不牺牲他国利益,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利共赢。各国嘉宾因追求和平、尊重学习的共同价值观齐聚,平等交流,中国愿与世界伙伴共舞,期盼各国秉持此理念,共建美好世界。

在分组对话环节,来自美国圣彼得大学、韩国国立仁川大学、日本东洋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喀山联邦大学、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等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数字时代文化权利与全球南方在多样性中的话语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创新”“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与多边主义”四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5)

主题论坛一

主题论坛一围绕“数字时代文化权利与全球南方在多样性中的话语权”展开,由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董事长许庆琦主持,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助理教授孙天美、坦桑尼亚圣奥古斯汀大学助理教授大卫·哈鲁纳·米里肖、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教授梁美莹、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先后发言。孙天美提出东盟与中国合作可塑造全球南方话语权,同时指出数字不平等挑战;大卫·哈鲁纳·米里肖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探讨文化智能,强调全球南方文化平等;梁美莹认为需以政策支持平衡数字时代文化资产,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张艳秋对比中西方媒体体系,建议“全球南方”国家探索适合自身的媒体系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6)

主题论坛二

主题论坛二以“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创新”为核心,由日本东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楠元纯一郎主持,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院长安智颖、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张苏秋、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陈万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松尾欣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助理教授西田昌之等五位嘉宾依次发言。安智颖从东亚文化视角出发,建议以“文化属人类共同所有”的视角,认可文化源头与本土化发展,化解文化争议;张苏秋提出文化多样性是文明对话基础,强调创新是为更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需从智力、资本、制度层面共同发力;陈万杰结合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经验,提出文化传播需经历五步循环;楠元纯一郎探讨SDG、ESG与CSFM的关联,介绍与桂林旅游学院合作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松尾欣治以家乡为例,分享其在联合国非遗保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中的经验;西田昌之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世界遗产保护,强调需推动遗产保护多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7)

主题论坛三

主题论坛三以“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由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主持,来自俄罗斯、埃及、斯里兰卡等国的六位嘉宾先后发言。喀山联邦大学瓦迪姆·科兹洛夫与斯韦特兰娜·格卢什科娃介绍喀山联邦大学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强调国际交流对文化丰富的意义;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古京·伊利亚教授以俄罗斯汉语教学为例,指出外语教学是了解他国文化的关键,能助力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俄罗斯中心执行主任张达礼对比中俄文化多样性保护经验,提出对未来合作的建议;埃及解放研究中心主席依玛德·艾兹拉格结合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多边主义、以人为本对文化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伦坡大学(斯利帕利校区)传播系主任苏加斯·马欣达·塞纳拉特引用习近平主席观点,呼吁通过媒体、数字共同体、独立研究等推动文化交流与多样性保护。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5)召开(图18)

主题论坛四

主题论坛四围绕“文化多样性与多边主义”展开,由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司芙兰教授主持,委内瑞拉中央大学副教授艾玛拉、古巴信息与社会传播研究所玛丽露丝·莱昂·阿维拉、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教授阿尼巴·卡洛斯·索特雷、研究员米里亚姆·桑切斯·格瓦拉等四位嘉宾先后发言。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专业负责人张晴担任翻译。艾玛拉介绍中拉论坛及三年合作的五大计划,提及委内瑞拉中央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通过研究中心开展长期合作,推动中拉发展;玛丽露丝·莱昂·阿维拉介绍古巴以科技创新、大众传播、产业转型为目标,构建法律框架与文化科技园区寻求合作;米里亚姆·桑切斯·格瓦拉指出墨西哥依据相关公约与法律保护土著文化遗产,期待多边对话促进文明互鉴;阿尼巴·卡洛斯·索特雷分析数字时代墨中面临的数字鸿沟挑战,呼吁制定数字文化战略、调整法规,深化合作以保护文化遗产。司芙兰表示,嘉宾分享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同理解,各方可借此寻求共生依存,共同推进文化多样性保护。

【责任编辑:online2025】